在刻板印象里,清宫太监往往是一幅阴阳怪气、骄奢放纵、惯于为虎作伥的模样。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太监只是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可怜人,他们日常干着宫中最苦累的杂役,不但要忍受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也得不到一丝尊重。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很多太监就动起了心思,于是清宫频频上演太监出逃的悲喜剧。
康熙帝总结明代宫廷的弊端时曾说明宫有太监10万人之多,这个数字不甚准确,但大体可说明明代太监群体的规模。清代吸取前代弊端,在内廷使役人员上做了大幅的削减,但即便如此人数规模也非常可观。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供内府差遣的宫阉人员,直至入关后清廷建立起完整的太监制度。顺治初年,承袭明制,太监依然由内务府管理,当时主要从事洒扫传膳等杂役。顺治十年(1653年) 六月,因内务府事务繁多,顺治帝降谕设立太监衙门,实行“满洲近臣与寺人兼用”的做法。之后内廷太监人数屡有变动,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 ,乾隆帝将太监的人数额定为3300 人,后来清廷太监始终也没有超过这个数额,有时还缺编。雍正朝时曾明文规定旗人不能充当太监。乾隆朝以前,太监由官府和宫中净身,私人是不允许净身入宫的。乾隆四十四年以后,才允许个人净身投进和净身后由官吏推荐、王府私买的贫寒农家子弟投进充任太监。乾隆帝说过:“向例太监于投进当差时,只赏给银五两,其每月应得分例不过二两……一经阉割,便成了废人,苟非实在穷苦,孰肯甘心求此”。可见他们卖身入宫,完全是为生活所迫,亦可见太监身份的低微。清宫太监的生活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每天衣着光鲜地陪在主子身边,给他们出出主意,谋划谋划,兴高采烈地穿插于各种宫斗当中。太监的本质就是一群失去了人身自由且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劳动人民,其生存状态可想而知,他们没有家世背景扶持,也没有财力物力支撑,就连基本人身自由也没有。在内廷服役的太监遭受欺辱霸凌的事件随处可见,甚至都不被视为一种罪责。主子惩罚奴才是顺理成章的,首领太监欺负位低年幼者也稀松平常,乾隆朝钦安殿小太监郑兆麟年仅12岁,因为不会念经,被师父高朝凤“拿鼓槌子把郑兆麟胸坎上戳了一下,左肋上打了一下,脊背上打了一下,又打了他一个嘴巴”,这种师父“随手”教育徒弟、老太监责骂新太监、太监之间互相倾轧,已是宫内太监的生活常态。❖ 颐和园里的太监们·天下老照片网
太监们出逃的原因各式各样,有的是思念父母,有的是思念子女,有的仅仅是因为耽误了回宫的时间怕回来受到惩罚便索性出逃。更多的人则是畏惧宫内的高压生活,比如道光朝的太监张太平,因为上面吩咐他缝补衣服,而他不会缝做衣扣,心里害怕,就被同伴叫走一同逃亡。他与同伴逃走到天津,住了1个多月,又回到通州住了1个多月,最后因为在外实在没有盘费也没有生计,又一同投回宫中。如此这种因为不会念经、打扫粗心、打破东西而选择出逃的太监,在清宫里不胜枚举。
太监们出逃的方式,基本都是借故请假离宫,然后不再回宫销假。如有太监逾期不回,内务府敬事房就会告知慎刑司,由慎刑司将该太监年貌开写粘单,之后移咨刑部、都察院、提督衙门、顺天府一同缉拿。例如嘉庆七年(1802年)的一份档案上,就记录着缉拿两名逃走太监的描述:“太监王双庆,年二十三岁,河间县民,面黄身中,头戴秋帽,身穿蓝布棉袍青布棉褂,足穿布靴。太监周福,年二十二岁,宛平县民,面黄身中,头戴立绒帽,身穿……棉袍青布棉褂,足穿布靴。”清宫对逃亡太监的追捕,除由内务府行文刑部等衙门查拿外,还特设缉拿机构——番役处。番役处成立于雍正朝,主要负责缉拿各种宫内逃犯。有些出逃太监企图回到家乡,即便已经出京也都被缉拿回宫。宫廷太监被视为皇家私产,所以检举缉拿出逃太监可以获得皇帝奖赏,像嘉庆四年当差旗人巴宁阿放假期满回衙门的路上,看见貌似太监之人,上前细心盘问,之后将其拿获,被嘉奖“实属留心办事认真,加恩赏给员外郎职衔,以示奖励”。到了清后期,因为太监管理制度的日益废弛,使得太监逃亡人数持续增长。有学者统计,乾隆朝每年缉拿出逃太监尚是个位数,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 内务府拿获逃亡太监 71 人。至同光时期,太监逃亡问题达到高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仅一年时间就有 134 名太监出逃,次年也逃走太监 119 名。到了清末,太监出逃事件已经失去控制,宣统朝一年批发的追捕太监命令就有上百条之多,大多无法缉捕。清宫太监出逃的成功率有多高,现在已经无法统计了,但从档案记载来看,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出逃太监最后选择再次投回宫中。
有个叫李玉庆的太监,第一次逃走被抓回后被罚在吴甸铡草6个月,放回宁寿宫当差。到了这里因为不懂得差使,常被嗔斥,所以再次出逃,回到了老家东安县,在外祖父家躲了数日,但他最后还是因为没有用度而回宫。李玉庆尚有外祖父收留,在清代私自收容逃出太监属包庇之罪,所以很多家庭都不允许出逃太监待在家中,如长春园太监潘常庆失手将水桶掉落,因害怕便逃到燕郊的外祖母家,后来被问出是逃出来的,家里不肯容留,又没有什么求生技能,所以仍由旧路投回宫里。❖ 总管内务府(慎刑司)呈宁寿宫等处逃走太监李玉庆等供单
为何这些成功出逃的太监又主动回宫?究其原因,他们在生理上有残疾,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谋生能力,加上普遍家里条件也都不好,养不了一个闲人,所以经常在外盘旋几日,最后为了一口吃食不得不回宫当差。很多太监甚至多次逃跑又屡屡折返,档案中可见的最多有反复逃跑7次之多的案例。有些出逃太监不愿回宫,但迫于生计只能抛头露面做些小买卖,非常容易暴露被抓。比如道光朝的太监田福告假回家,因耽误了回去销假的时间就在家里住着,后来实在生计无着,进城卖瓜子时被番役拿获回宫受罚。清朝的太监管理制度比明朝要严格得多,太监有罪按律分三等处罚:最高处罚是死刑,其次是发遣和劳役,最轻的处罚是杖打或者鞭打,对逃跑太监的处分一般会选择劳役、杖刑和罚扣钱粮。铡草是内务府惩罚逃亡太监最为常用的手段,最初是“发往新设瓮山马厩铡草”,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为崇庆皇太后祝寿修园,将瓮山改名万寿山,因此将太监铡草地方迁移至南苑的吴甸,此后吴甸成为太监铡草的指定圈禁地。清宫对逃跑太监的处罚是逐渐严格起来的,这应该与清中后期太监逃跑之风愈演愈烈有关。乾隆朝初次逃跑太监投回之后并不受惩罚,但到嘉庆朝则有发往吴甸铡草之例。到了道光年间,处罚逃跑太监有了完整的条例:4次逃走责打100板,发往吴甸铡草4年;3次逃走责打100板,发往吴甸铡草3年;2次逃走内有1次投回,责打80板,发往吴甸铡草1年半;初次逃走被获,责打60板,发往吴甸1年;初次逃走自行投回,责打60板,减食5钱赏银1年。❖ 南苑吴甸(橅甸),清代于此设御马圈,位于现在的大兴区旧宫镇庑殿路附近·《京兆大兴县地图》
太监这一特殊的人群是古代封建社会畸形制度的产物,他们完全围绕着皇权生存,忍受着严苛的管束和非人的待遇。当历史退去了想象中的玫瑰色,人们重新以同情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清宫中的普通人时,不难理解他们缘何出逃后又选择再度回到宫中的矛盾心理。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 强强联合 “四大发现展”再出发——到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看中国古文献和丝路故事
☆《历史档案》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 乾隆皇帝的笺纸